正文
趣味不在品,還在于看背后的意義——簡評王玉華的繪畫
王玉華以獨特地表達,較為成功的理解了中國繪畫,在當下發(fā)展過程中如何適應自身價值的意義所在。
所以,她的作品有著明顯的當代色彩。
有評論將她的繪畫“在‘介入當代’這一向度上有所推進”。看她的作品,從形式上完全以一種獨立性的思考鋪展開,對繪畫從材料到表達層面的探索。我所說的探索不是“多方尋求答案,解決疑問”為目的的行動,而是出于智慧增長過程中的益智表達,或者是具有個性能力的外化。因此,我覺得以“介入”解讀王玉華的繪畫是妥當?shù)模腋J為,她的努力更應當有中國畫探索當代性的個案意義。
在對當代藝術大量的閱讀前提下,我們會發(fā)現(xiàn)事實上,當代藝術更注重在實踐中把握理念問題,而不是以總結來界定概念。王玉華的繪畫較為成功地驗證了這種經(jīng)驗。
《一個人的浪漫主義》 60x80cm 布上礦物色
19世紀與20世紀前半葉是現(xiàn)代藝術鼎盛時期——大師云集,精英無處不在。而當代性的出現(xiàn)使得現(xiàn)代藝術成為典范而進入博物館與課堂,更多的是非預料出現(xiàn)的有著當代性意義的當代藝術。
當代性絕非是指“此時此刻發(fā)生的事物”這樣的屬性,如詞義所言。所謂當代性,綜合各家所言應該必包含著這樣的特征;時間性、空間性,理念意義,還有與傳統(tǒng)技術性向悖的拓展性。從時間上講,當代性有其顯著地“當下”的概念;從空間維度上判斷,既是對現(xiàn)實的判斷也包括著對過去析解參照,又是對未來有所指向的理念延展。
理念固然重要,但形式的技術性要求更為重要,這是當代藝術更為看重的,既有獨特的意義也有獨特的可能——不同方向上的思考,還要依賴別具造型的表達。
紛繁日常的狀態(tài)依然在那里,汽車駛過的噪音……周圍的喋喋不休在繼續(xù)……我對它們沒有興趣。
王玉華這樣描述所處的環(huán)境,但她沒有去“師法”這樣以人為本,而不是以自然為本的火熱現(xiàn)實。她選擇“內(nèi)心舒適到無以復加,那應該是我心里默認的理想狀態(tài)”,可是她希望自己是在做放空的介質(zhì),通過圖像轉譯、材料轉換讓某些你無法言明的東西,透過自己變成一種視覺的存在過程——既虛空又全然,即便有不可名狀的情緒感染,倒也非常節(jié)制,不溫不火、虛無寧靜、卻也豐盈。
說清楚這種觀念,其實還是一種有物質(zhì)概念的存在。這是反對形而上學,提倡實證科學的當代性氛圍中確立的理性概念。王玉華以初見《山林禪修圖》時的心境為依托,說出她所繪的目的,這種意識到了——王玉華認為,盡可能到自己生活的東方美學里找到“無”的境界,但這個“無”與傳統(tǒng)的“無”的人性智慧不同,它是以反思而進入不動聲色的、本著觸動人性中最本性的東西而主動表述。不是求身心的沉入不言,是言之鑿鑿的不放下的見,而不是放下而歸于山林的修。
《觀》80x100cm 布上礦物色
王玉華的畫,給人的感覺是“靜美”。“人物或坐或立,靜靜的、淡淡的,內(nèi)心透出一種安寧和靜穆的美感。每一個人物都仿佛一尊雕像,這應該就是那種可以持久凝視的‘雕塑感’。”
事實上,這是在她內(nèi)心深處關于“給平庸的東西以威嚴,給日常的現(xiàn)實以神秘”的智慧——安東尼·塔皮埃斯理念里的回歸意識,是王玉華思考的出發(fā)點。主動去保留,將藝術意義性的邏輯逐漸地獨立于事實性的邏輯,其反思性體現(xiàn)得最為純粹就是她繪畫的原則。這也表明當代藝術發(fā)展常常遇到的問題“當藝術要指向藝術史自身的發(fā)展理念時,拋卻它所自有的意義而進入到富有當代性的領域主動介入方式與姿態(tài),十分重要。”
中國當代繪畫的困境在于我們一直在質(zhì)問怎么這樣畫?但是有沒有人設身處地去想,這個時代該不該留下我們自己的方式方法,哪怕是影子。我們?yōu)楹畏且е鴤鹘y(tǒng)的純粹性以極端的堅守,來對峙世界性的藝術發(fā)展問題。好歹新現(xiàn)實主義水墨所做的就是努力搬開這個絆腳石,王玉華在新現(xiàn)實主義水墨理念中堅持自己的發(fā)展。
譬如王玉華的很多繪畫都是具有影像色彩,但又不脫離筆墨感的實際存在。“她的畫主要是畫在亞麻布上,而且多采用礦物顏料,有時還采用一些金箔、銀箔。”是典型的“綜合材料”繪畫。她的畫不是從傳統(tǒng)的筆墨系統(tǒng)中演化而來,但她以綜合材料所呈現(xiàn)出來的卻是一種單純的“水墨性”或“水墨趣味”。我們就要了解她的藝術動機。
王玉華在見《山林禪修圖》后說出這樣一些話:“如果那一切存在和你無關,便覺得你的所思所想會慢慢變的和自己沒有了距離。才會升起非凡的純凈、透明、清澈的獨立存心。讓思想有光,讓心靈深處滿含著單純的力量,對所處環(huán)境進行物理空間與精神空間的轉換才有了可能。期間,一種近似于哲學性的表達隱約呈現(xiàn),畫面中更多的是對生命存在的體驗,或是對周遭紛繁和喧囂的回避,或者是對事物的內(nèi)在感悟介入了畫面。”
這就是我們在批評中常常念叨的所謂轉換一詞的實踐者的經(jīng)驗。我們從中看見的寧靜與平靜絕不是平鋪來的心境,而是轉換了角度與觀看的出路——當代性的轉換。
《和光同塵》 230X100cm 布上礦物色
這也就給了我們界定當代藝術判斷要求,以哲學的而不是形式的概念,評判技術和理念。但從理論上去界定它是說教;回到繪畫里去解讀筆墨又會是非現(xiàn)實意義的。
這樣的感受就超越了傳統(tǒng)繪畫的界限,他的繪畫來自于未曾割裂歷史的那個層面上,但又不是反映傳動界定的東西。
如何講呢?
就是說,看繪畫的表面并不能解決當代繪畫所有的意義。看它的意義所在,意義又附著在技術的新上。這種表達不是為了經(jīng)典也不是為了反映現(xiàn)實生活,可一切又是為了實在的理想的當下。
我們可以肯定不完美充滿在各位當代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里——“通常是不完整的、有殘缺的,顯然甚至是反傳統(tǒng)美的概念,或者是崇尚缺陷的、未完成的……”這就是其悖論性的現(xiàn)實存在。當代藝術在其進行中呈現(xiàn)出的悖論性的表達最顯著的一點是,我們看到的批判性的、有活力的形式與理念的存在。
當代性就成為與現(xiàn)代性啟蒙意義不同意義的一種持續(xù)進步的、合目的性的、不可逆轉的發(fā)展的時間觀念的——“新的”世界體系生成的時代。
以王玉華的創(chuàng)作去理解我們煞費苦心的當代藝術,這可算一種?
文/鄭崗
王玉華
曾就讀于山東師范大學、中央美術學院
中國美協(xié)會員
山東省美協(xié)綜合材料繪畫藝委會副主任
濟南大學綜合材料繪畫專業(yè)教研室主任
個展
2019年似非而是——王玉華作品展(北京798U畫廊)
2018年隔云端——王玉華作品展(威海)
2017年臺灣——票人票書空間piaopiao&書庫(臺北)個展
2017年北京798藝典空間個展(北京)
2016年今日美術館個展(北京)
2016年北京錦都藝術中心個展(北京)
2016年上海靜安區(qū)仲益大廈個展(上海)
2016年北京798藝術區(qū)B07.NUOART個展(北京)
2015年濟南方圓美術館個展(濟南)
群展
2019年絲路明珠——中國古代壁畫現(xiàn)狀模寫展(北京恭王府)
2019年藝術廈門
2019年入選第八屆北京國際雙年展
2019年大藝家夏季展 上海藝諾美術館
2019年中韓國際交流展 韓國忠清南道青陽郡文化活動中心
2019年寶龍藝術大獎 美麗家園寶龍新繪畫大獎入選展 上海寶龍美術館
2018年上海藝博會(上海)
2018年觀念與呈現(xiàn)——2018油畫語言拓展提名展(山東美術館)
2018年“有無之間”中國書畫名家邀請展(湖北云夢)
2018年視界.無界——中國當代綜合材料繪畫作品邀請展(張家港美術館)
2018年不僅僅看見——新現(xiàn)實主義水墨研究展巡回展(北京、南京、濟南)
2018年麗景國際藝術展(濰坊)
2018年藝術廈門(廈門)
2018年文博雅集——水墨新繪畫(深圳)
2018年時光碎片——八人聯(lián)展(798U畫廊)
2018年第六屆全國青年美展
2017年藝術廈門(廈門)
2017年藝術北京(北京)
2017年藝術臺北(臺北)
2017年北京塞隆水泥庫當代工筆水墨青年藝術家系列提名展-綜合表現(xiàn)專場(北京)
2017年未來能見度——全國青年藝術家提名展(重慶)
2017年她們的視界——中國當代優(yōu)秀女藝術家作品展
2017年境生象外——李娜、王玉華、代瑞雪當代藝術展(上海八大畫廊)
2016年藝術青島(青島)
2016年臺北藝術博覽會(臺北)
2016年藝術廈門(廈門)
2016年藝術北京(北京)
2015年破冰·時代首屆當代水墨邀請巡回展(北京、山東、上海、南京、廣州)
連續(xù)入選第四屆、第五屆、第六屆全國青年美展
連續(xù)入選第十一屆(獲獎提名)、十二屆、十三屆全國美展
作 品 欣 賞
《早安》
30x40cm
布上礦物色
《一個人的浪漫主義》
60x80cm
布上礦物色
《無所住》
100x230cm
布上礦物色、箔
《無控》
40x110cm
布上礦物色
《似非而是》
80x100cm
布上礦物色
《空間》
80x120cm
布上礦物色、箔
《和光同塵》
230X100cm
布上礦物色
《觀》
80x100cm
布上礦物色
《觀》
60x90cm
布上礦物色、箔
《觀》
60x90cm
布上礦物色
《澄然無事》
60x80cm
布上礦物色
《Hi..》
100x150cm
布上礦物色、箔
END
編輯:soul
責任編輯:崔翠 許小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