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非遺傳承人研培計劃十年探索的山工藝實踐
2025年是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共同實施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研修培訓計劃”實施十周年。作為首批參與非遺研培計劃的高校,山東工藝美術學院十年來,以工藝美術學科群為根基,突破傳統的“技藝傳習”單維模式,探索出一條以 “文化傳承發展為內核、學科交叉融合為方法、現代設計轉化為導向” 的“三維一體”的融合發展之路,實現了傳統文化保護與現代藝術教育的良性互動,有效推動非遺品牌煥發新生,為非遺事業的持續發展注入了核心動能。
2019年10月,面塑大師董鳳岐為泥(面)塑班學員傳授技藝
以學科優勢賦能中國非遺傳承創新
山東工藝美術學院依托山東省“非遺資源大省”的先天優勢,充分發揮學校民藝學、工藝美術、藝術設計、文化遺產保護等學科專業優勢,歷經十年系統建設,成功打造集“非遺+設計”“非遺+科技”“非遺+教育”的多維融合研培體系。在教學實踐維度,強調傳統技藝與現代設計的有機融合,推動非遺元素深度融入當代生活美學語境;在科研創新維度,積極探索人工智能、虛擬復原、數字傳播等技術在非遺保護與傳承中的應用路徑;在教育傳承維度,構建“課程教學—思政育人—非遺幫扶”三位一體的人才培養鏈,實現文化傳承與價值引領同頻共振。這種“非遺+高?!比诤习l展模式,在守護非遺文化基因的同時,也為其注入了蓬勃的時代生命力。
2020年9月,學員代表參加首屆中國國際文化旅游博覽會
2024年10月,學員作品亮相第八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
以研培實踐服務山東非遺產業發展
學校立足山東區域經濟發展,深耕齊魯文化沃土,精準服務地方非遺保護需求,為助力山東非遺產業持續發展提供了“山工藝方案”。首先,注重課程體系重構。通過系統化課程設計,助力傳承人突破傳統思維定勢,掌握現代設計理念與市場運營策略,推動傳統技藝及其衍生品實現現代生活場景的有效轉化。其次,加強學術研究與文化傳播。通過組織專家團隊編撰非遺學術專著,舉辦高水平展覽與學術研討會,系統梳理山東非遺歷史文脈并闡釋其當代文化價值,顯著提升非遺文化影響力。第三,強調產學研協同創新,依托科研項目攻關、校企合作平臺搭建及非遺工作站建設,為非遺項目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提供可持續的智力支持與資源保障。
2021年7月,組織學員參加學校主辦的“全省魯繡傳承與創新研討會”
2018年4月,教師團隊編著發行《中國非遺傳承人口述技藝叢書》
以人才培育驅動非遺技藝活態傳承
院長董占軍在接受采訪時指出,山東工藝美術學院始終致力于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傳承,積極推動非遺教育從“項目化實踐”向“學科化建構”升維,學校秉持“強基礎、拓眼界、增學養”的培養理念,通過系統的課程學習,幫助學員進一步增強民族文化自信,把握傳統工藝精髓,激發創新創作潛能,推動傳統工藝與現代設計理念深度融合,促進非遺活態傳承,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自2015年至今,學校陸續開設染織技藝、陶瓷技藝、雕刻技藝、木版年畫、草柳編等十余項非遺門類專項培訓,為社會培養了一大批兼具深厚傳統技藝功底與前沿創新意識的非遺傳承新生力量,直接推動多項瀕危非遺項目的有效保護與傳承發展。眾多學員結業后成功創立非遺工作室(坊),開發出融合傳統精髓與現代美學的文創產品,有效激活并引領了地方特色文化產業發展,充分彰顯出學校研培成果的廣泛影響力。
2020年11月,董占軍參觀“雕刻技藝研修班”創作成果展并與學員交流傳統技藝的現代轉化
2024年6月,“筆墨紙硯非遺品牌智造研修班”開班
十年深耕,成效斐然。山工藝的研培實踐探索,不僅為“文化兩創”提供了可資借鑒的方法論支撐,更彰顯了高校院校在文化傳承創新中的學術自覺與使命擔當。站在新十年的起點上,山東工藝美術學院將持續優化非遺人才培養機制,不斷拓展創新實踐平臺,提升社會服務效能,進一步深化校地協同,延展非遺傳承實踐基地網絡,強化與地方非遺生態的深度融合;進一步構建數字基座,完善非遺數字化保護與傳播體系,建設權威、開放的非遺資源數據庫;進一步拓展國際維度,加強非遺領域的國際交流與文明互鑒,推動齊魯非遺文化走向世界,助力我國非遺保護事業在新時代綻放更加璀璨的光芒。
木版年畫培訓班學員在教師指導下進行的傳統年畫文創設計
泥(面)塑技藝培訓班優秀學員王芝原創作品《齊風娃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