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大過年——我們的春節”特展在印象濟南“潘魯生民藝館”舉辦
2024年12月4日,由中國申報的“春節——中國人慶祝傳統新年的社會實踐”在巴拉圭舉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19屆常會上通過評審,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為了慶祝春節申遺成功,近日,山東工藝美術學院、山東東方民藝博物館、濟南泉世界商業管理有限公司在印象濟南潘魯生民藝館共同舉辦“大過年——我們的春節”特展活動,旨在為濟南市民打造一個體悟傳統生活方式、尋味中國年文化的好去處。
春節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傳統節日,承載著中華文化豐富的習俗儀禮、技藝與知識,也是迄今為止參與人數最多、影響最為廣泛的中國傳統節日。從上古時代歲首祈歲祭祀開始,春節的傳承演進貫穿了中華民族數千年發展歷史,是中國人在漫長的農業生產生活中對自然、社會的認識,亦是人類文明中古老而又歷久彌新的活態文脈。直至今日,全球約五分之一的人口都在以不同形式慶祝春節,可以說,春節不僅是一種民俗儀式、節日盛典,更是一種文化紐帶,不斷維系和強化著個人、家庭和國家的凝聚力,為中華文明的綿延賡續發揮了重要作用。
“大過年——我們的春節”特展分為農事器用、取之有道、錦繡衣裳、起居陳設、生活如畫、畫蛇添福六個單元,涉及傳統民藝藏品和當代藝術創作2000余件(套)。
本次特展主要通過藝術化、沉浸式的展陳形式,系統展示中國農耕時代張弛有度的生活節律,還原春節祈福守歲的隆重禮俗,展現當代高校對傳統年文化的現代設計表達與藝術創新,共同繪就“世界非遺版”春節的生動畫卷。可引導觀眾在觀展、賞器、娛戲中,進一步加深國人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知與熱愛,喚醒民族文化記憶,不斷提升中華民族凝聚力。
本次特展展品為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山東工藝美術學院名譽院長潘魯生教授個人收藏。潘魯生教授長期致力于我國民族民間文化的搶救保護與研究工作,他利用40余年的時間帶領學術團隊在開展大規模田野調研的過程中,以修復傳統生活方式、保護鄉村文化生態為宗旨,開展大量的實物征集與收藏研究工作,并且主動將學術研究與社會發展、國家文化戰略、民族文化傳承、新時代文藝創新等重大問題緊密結合,為國家傳統文化保護、鄉村振興等提供重要的學術支撐。其中,在展的《中國民藝館》叢書,依托潘魯生教授藏品整理完成,成為國內首套成系列展示中華農耕時代民間造物藝術的重要作品,已先后輸出韓語、波蘭語、英語等外文版權,以民藝之美傳播中華文化,產生積極反響,并入選中國國家版本館國家書房。
本次特展地點為印象濟南·泉世界潘魯生民藝館,展期為6個月。
“大過年——我們的春節”特展場景
“起居陳設”單元場景
“農事器用”單元場景
“生活如畫”單元場景
“畫蛇添福”單元場景
安春曉《靈蛇結韻》
茍博、夏鵬《祥蛇舞動福瑞降》
李宇建《2025平安喜樂》
劉田軍《蛇盤兔代代富》
齊秀花《福氣連連》_副本
綦甜《遇見花饃之圣蟲蛇》
王周海《蛇序呈祥》
吳汩《靈蛇獻瑞》
趙蒙 楊戈云《金蛇銜財蛇來運轉》
諸葛方圓《如意祥蛇》
(作者:張傳壽、閔雅風 攝影:李志鵬、李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