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理想主義者的畫——潘公凱的水墨藝術
早在上個世紀80年代初,我就欣賞過潘公凱的不少水墨作品,那是小幅的寫意花鳥,疏朗的布局,遒勁中含有俊秀意味的線條和清雅的墨色,使人感覺到他是在認真學習和領會他父親潘天壽先生藝術創作精神和方法的,且有自己的體會。后來,他在研究理論和做學院領導工作的同時,一直在從事水墨畫的創作。我偶爾在展覽會上和一些畫冊中也看到他的作品,感到他的水墨在變,有兩點突出的印象:努力和他父親的繪畫圖式拉開距離,在尋找自己的個性面貌;在不背離傳統筆墨精神的基礎上,探尋筆墨新的可能性。
潘公凱是帶著新的思考去做水墨畫的,他面臨的課題與他父輩一代人有相同的方面,也有許多不同。他在不少理論文章中發表了他對傳統水墨畫走向的意見。他自己動手畫水墨,自然是根據他本人想法去探索的。他說,他想探討的問題是:如何把“小筆小墨”變成“大筆大墨”,如何把握有法與無法的尺度,如何處理情、景、境的關系。而貫穿在這些問題中最突出的思考是如何保持和發揚傳統中國畫的基本格調。
潘公凱的畫是意象的,他充分發揮水墨特有的抽象性,有時迷醉于水墨的抽象美,這一點他比當今一般水墨畫家走得更遠,更不用說比他的父輩們了,但他沒有踏進抽象主義的疆域,從他的素質和修養看,他似乎不可能走向純粹的抽象主義。他深知,傳統水墨特有的意象性有極大的審美包容度,也為藝術家們的創造提供了無限的可能。潘公凱之所以審慎地處理情、景、境之間的關系,固然是為了追求作品精神內涵與形式語言表現力的豐富性,但同時也肯定有這樣的考慮:那就是保持與傳統水墨人文精神的一脈相承性,而不使水墨與傳統的人文精神脫節而走向“實驗水墨”或“非水墨畫”的境地。
適應現代展示環境和人們審美需求的大幅水墨,如何擺脫目前流行的用傳統的小筆墨來組合畫面狀態,在具體處理畫面時是個難題。大筆大墨能夠造勢、造效果,但在精神內涵與形式美感上容易流于空泛。潘公凱在這方面做了費盡心思的探索,并取得了成果。在大幅畫中他用大筆觸、大墨塊布局時,即十分注意發揮筆力、墨韻的作用,而落筆之后則更加審時度勢地做因勢利導的處理,然后再細心收拾細部,在保留大氣勢的基礎上講究筆墨情趣。而在小幅畫中,他則主要用有韻味的長線和墨塊來統率畫面,有時輔以淡彩,在盡情發揮筆線的長短曲折和齊與不齊中,在墨的濃淡、虛實與黑、白、灰的關系中,求理求趣。
潘公凱說,他將藝術格調看成是知識精英的群體性精神的價值取向,他認為這是中國文化的特色。對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現狀和未來走向有很多思考的他,在創作中與其說是在追求形式美感,毋寧說是更多帶有學術性的探究精神。徐悲鴻先生曾把畫家分為兩個類型:學究型和明星型,潘公凱屬于前者。他的水墨畫不為取悅觀眾和市場而作,格調是高尚和純正的。我想補充說,在共同的精神價值取向下,每個人各不相同的人生經歷和藝術追求,使藝術品的格調顯示出微妙的個性差異,因為水墨是人的精神素質與人格力量最真實的反映。潘公凱是從逆境中經過艱苦奮斗走過來的人,他現在處于順境之中,可以說他飽嘗人生五味,在某種意義上說他的水墨作品是他人生歷程的痕跡。我在潘公凱的水墨中看到他為人的正直、執著和做事的認真,性格的倔強以至有些固執,看到他的理性思考和學術修養,也看到他內心世界的一些孤寂和理想主義的情懷。孤寂,恐怕是理想主義的伴侶。
這是潘公凱的水墨世界,也是他的精神世界。
著名藝術家、美術理論家、美術教育家。著有《中國繪畫史》、《限制與拓展》、《潘天壽繪畫技法解析》、《潘天壽評傳》、《中國現代美術之路》、《中國筆墨》等。現為美國舊金山美術學院榮譽博士、英國格拉斯哥大學榮譽博士、美國馬里蘭藝術學院榮譽博士、加拿大艾米麗卡爾藝術與設計大學榮譽博士、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文聯委員、中央文史館館員。
編輯:soul
責任編輯:崔翠 許小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