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山東產研院力破科技成果轉化難,不到一年孵化77家高新技術企業
記者 吳洪斌 王建
7月21日5點,山東產業技術研究院技術經濟部高級經理周同金起床后,第一件事就是打開微信,給客戶傳資料,完成正在洽談引進的“微型燃氣輪機”項目分析報告,準備向院務會提交。
“我的任務,是識別什么樣的技術能夠轉化成產品。”周同金向記者表示,“如果這個項目運作順利,我們研究院將迎來第88個高水平創新團隊。”
周同金所在的山東產研院到7月30日才滿“周歲”,如此短的時間就能吸引87個高層次創新團隊、各類創新創業人才850余人加盟,顯示出這個“四不像”研究機構強大的魅力。
山東產研院剛成立時,被社會稱為“四不像”研究機構:它不完全像大學、不完全像科研院所、不完全像企業、不完全像事業單位。此后成立的山東高等技術研究院、山東能源研究院都具有這種典型特征——雖是事業單位但不納入編制管理,無主管部門,無行政級別,實行企業化管理、市場化運營。
被稱為“四不像”,點出了這幾家機構的基因特質——它們本身就是體制機制創新的產物,目標是打造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創新體系。
“四不像”機構為打破科技成果轉化難提供了現實路徑。
曾任中科院院地合作局局長、光電研究院副院長、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副院長的孫殿義,是山東產研院引進的首任院長。從體制內的中科院跳槽到這個“四不像”單位時,深諳科技成果轉化難的他提出:“必須構建一種適合人和技術成長的新體制,商業成功是檢驗技術創新的唯一標準。”
理念決定路徑。孫殿義將“四不像”研究院比作一個黑匣子,在黑匣子的一端將技術輸入,經過黑匣子內部的“魔變”,在黑匣子的另一頭出來的是商品。“魔變”的過程主要包括兩步:一是識別什么樣的技術能夠變成產品,二是產品如何變成商品。這也是跨越技術創新“死亡之谷”的關鍵所在。
識別技術的可轉化性需要具備這種能力的業內“大咖”。山東產研院聘請了中科院空天信息研究院院長吳一戎等9位院士擔任創新發展戰略咨詢委員會委員,凡是要轉化的項目必聽取專家意見。內部招聘的技術經濟項目經理必須是具有從業經驗、并在本行業取得一定成就的高層次人才。周同金就來自中國航發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在材料領域深耕10年,有自己的發明專利。“我干過技術轉化,知道其中的游戲規則,并能控制成本。”他說。
科技成果轉化成產品只是第一步,而最終如何變成商品,更體現復雜的職業化管理,這包括要有職業化經理人,要解決商業環境分析、組織生產、組織戰略、社會融資、市場開發、法律服務等一系列問題。產品能不能商業化,要有“防火墻”把控。“我們專門成立管理學院,對技術人才和管理人員雙向培訓,讓大家的價值觀相互得到認同,才能共同創業。”孫殿義說。
新型機構需要有特殊的人才匹配模式。在“四不像”研究機構,徹底打破了飽受社會詬病的“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四唯現象。“在這里,不對論文、獎項設置硬性要求,重點看創新成果能否產業化,我們有專門委員會,對一個人的技術、能力、業績和代表作進行綜合評價。”山東產研院人力資源部部長張萬蘊說,他們更看重發明創造,建院不到一年,申請、實施的發明專利就達300多項。不僅如此,由于省市人事部門賦予“四不像”研究機構靈活的用人機制,在山東產研院,有10多名省市機關事業單位干部按照“保留身份編制、檔案封存”方式入職,當前在重要崗位發揮著關鍵作用。
留住人,薪酬是一道邁不過的坎。山東產研院設立人才發展資金,對入選產研院人才計劃的人選,按照認定類別分別給予不低于120萬元、500萬元、1000萬元的資金支持,對國內外頂尖專家的支持金額上不封頂,吸引了眾多院士加盟。山東高等技術研究院規定全球杰出學者年薪不低于150萬元,科研啟動經費不低于1000萬元;研究員年薪80萬至120萬元,科研啟動經費500萬元;副研究員年薪60萬至80萬元,科研啟動經費300萬元;博士后年薪30萬至60萬元。剛剛成立6個月的山東能源研究院聘任中國工程院院士劉中民為院長,提出用三年時間構建以院士、青年學者帶頭人為核心的1600人左右的創新人才團隊。
事業留人有訣竅。山東產研院提出不控股、不做大股東,讓利于企業和技術領軍人物,87個高水平創新團隊帶來的都是關乎山東未來的新興產業,甚至是“卡脖子”技術。像來自中科院電子學研究所的王軍波團隊研發的MEMS硅基諧振式高精度壓力傳感器,廣泛用于飛機飛行中識別高度、速度和攻角等參數的高精度在線實時監測。山東產研院引進該團隊后,在濟南聯合成立公司,由創業團隊控股,而且允許技術入股,目前已成功量產3個系列共9款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省科技廳相關負責人介紹,設立“四不像”研究機構是省委、省政府為加快新舊動能轉換、借鑒南方省份經驗作出的歷史性探索。產業選擇引進時,密切結合山東新舊動能轉換“十強”產業發展需求,對標國際先進。山東產研院作為應用型創新研究院,優先布局信息與人工智能融合、先進材料、微納與智能制造、綠色與健康等四大領域產業,重在提高山東發展后勁。目前已創立64個科研機構,孵化77家高新技術企業,帶動社會資金投入超過200億元。山東能源研究院成立短短幾個月,就引進40萬噸甲醇轉化制乙醇項目,總投資30億元。而山東高等技術研究院則因有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丁肇中的加盟,將山東基礎科學研究引到一個歷史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