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山東省農科院創新政策機制讓所長走出去,院士請進來
記者 王亞楠
盛夏時節,萬物競茂。7月20日,山東省農科院建設鄉村振興科技支撐型齊魯樣板示范縣(市)鄆城工作組與當地政府部門、企業等,一起梳理近期調研情況,直到傍晚才告一段落。
“很有壓力,很有挑戰,很有工作激情!”鄆城工作組組長、省農科院蔬菜花卉所原所長韓偉說,以前,盡管省農科院的科研普遍重視應用,科研人員也有很多成果示范點,但自6月30日工作組進駐鄆城開始密集深入的調研后,才發現農業產業實踐的需求已經從單個成果、單項技術更多地轉向系統、集成的解決方案,“從種子、成品到市場推廣,從技術、人才到品牌提升,地方的需求特別迫切、多樣,對于我們,這是一片全新的天地”。
這樣的全新探索正合地方亟須,得到了地方的真切歡迎。鄆城縣委書記劉文林說,為用好這一機遇、做好全面對接,縣里多次召開會議進行研究,成立了由他和縣長任組長,縣委副書記任常務副組長的領導小組,并成立了工作專班,鄉鎮、村居、企業多方參與聯動,“借智借力,奮進提升,共建鄉村振興新局面”。
同樣的探索,也出現在省農科院建設鄉村振興科技支撐型齊魯樣板示范縣(市)招遠工作組、費縣工作組。這3個工作組的組長,原本都是省農科院院屬研究所的所長,現在全職脫產來干組長。這樣的創新擔當,在全國農業科研界激起了強烈反響。
今年以來,省農科院新招頻頻。就在不久前的5月26日,18名國內外院士、19名知名科學家正式受聘該院院屬研究所“第一所長”。通常略顯“保守”“土氣”的農業科研院所,引才上搞出了一個全國首創的“大招”。
“要干就真干,要干就大干!”省農科院黨委書記李長勝說。在他看來,科研院所必須解放思想,積極投身經濟社會發展的主戰場,在實際工作中探索,在創新擔當中成長,“‘給農業插上科技的翅膀’,這就是時代賦予我們的新的歷史使命和重大任務。”
人才是創新發展的第一資源,領軍人才更是創新發展的“金鑰匙”。2013年11月27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山東省農科院視察,殷切期望“要給農業插上科技的翅膀”。科研人員要把成果寫在大地上,新時代的農業科研人員更要有能力把成果、創新融入到農業產業提升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進程里。
以使命擔當為指向,以人才制度創新為牽引,這座百年科研院所不斷開拓,今年又開啟新的創新征程:5月,推出“第一所長”,將院士、大家請進來,破解高層次領軍人才數量不足等創新瓶頸,通過柔性引進,實現“高水平、全覆蓋、為我用、求實效”;6月,啟動鄉村振興科技支撐型齊魯樣板示范縣(市)建設,讓具備較強綜合能力的所長轉換角色走出去,計劃用3年時間,集全院之力,選派300人,投資3億元以上,聚合各類資源,開展一場全新的創新實踐;強力改革人才制度,出臺“1+6”人才新政,設立1億元人才發展專項基金,破除束縛人才發展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障礙,激活人才,集聚人才,激發創新能力。
創新的起點,正是思維的求變。“李乃勝院士來了之后,拓寬了我們研究的視野,通過一起梳理凝練學科方向,團隊的信心、凝聚力、合作精神都增強了!”省農科院蠶業研究所黨委書記郭洪恩說,所里近年來選擇海水農業這一全新的學科方向作為突破點,團隊吸引了很多年輕科研人員加入,很多是博士,但面對全新領域在推進上總覺得欠點勁。正在此時,院里推出了“第一所長”制度。
蠶業所“第一所長”、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李乃勝,正是“海水農業”這一概念的提出者。“農科院有一定的基礎,這也正給我提供了一個把思考變成現實,追求事業的平臺。”李乃勝欣然接受了省農科院的邀約,一起探索拓展新的藍色經濟空間。6月28日至30日,他就前往煙臺,到所里實地考察,進行工作對接。
單個成果的創新易于衡量,制度創新的成效則需要時間來檢驗。“這和以往的以專家身份到各處參會、參加座談不同,擔任了這個‘第一所長’,不是泛泛地提些不痛不癢、愛聽不聽的建議,而是成為研究所發展的實際參與者。”從事過多年的科技管理工作,李乃勝認為省農科院這一制度創新“很聰明”,而對于蠶業所海水農業領域如何破題,他已經開始構思并和所里密切交流。
此外,圍繞山東重點農業產業,省農科院聯合地方政府、龍頭企業等共同設立產業技術研究院,聚焦產業、企業急需解決的難點、堵點,進一步優化科研力量布局,集中攻克一批現代農業“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全面高效推進科研攻關,帶動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截至目前已成立34個產業技術研究院。
圍繞“產業鏈”謀劃“人才鏈”、以“人才鏈”支撐“產業鏈”,省農科院的一系列首創之舉、改革政策,是山東增強創新驅動新動能、加快農業從拼資源拼消耗向科技強農、綠色護農轉換的一個生動剪影。給農業插上科技的翅膀,讓農民挑上“金扁擔”,農業現代化的藍圖在山東正展現出越來越清晰的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