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濟南脫貧“后進村”變“后勁村” 項目建設是妙招
12月10日,濟南市委宣傳部、濟南市扶貧辦共同組織中央省市主流媒體走進濟南南部山區,實地察看精準扶貧開展情況。位于濟南市南部山區西營街道辦事處的黃鹿泉村從貧困的“后進村”變成了脫貧的“后勁村”,2016年,經上級職能部門驗收,黃鹿泉村達到“五通十有”標準,貧困村實現脫貧摘帽。
據悉,濟南黃鹿泉村為省定貧困村,建檔立卡貧困戶112戶249人,其中享受政策貧困戶37戶60人。之前村民收入主要靠外出打工及種植核桃、花椒等經濟作物,年人均收入1.25萬元;村集體收入來源主要是集體資源、養雞場流轉費和光伏發電項目,每年約27萬元。
2018年,黃鹿泉村引進生態旅游相關的山景小鎮田園綜合體項目。通過項目中文旅設施、智慧農業大棚、特色林果種植、民俗旅游等特色產業建設,創造大量就業機會,全面提高村里勞動力保障就業問題。預計投入運營后,可提供就業崗位300個,將首先保障該村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就業,預計月工資2500元左右;村企共建民宿5至10家,預計村集體年增收200萬元左右。
據當地一名貧困戶李京財介紹,他老伴患有慢性病,家里收入也不高,通過扶貧公益崗當上了保潔員,每年扶貧項目還給分紅,現在總收入在兩萬左右,生活質量也越來越好了。不僅如此,李京財老伴的慢性病也有免費送藥政策扶持,壓力更小了,脫貧的“后勁”更足了。
記者了解到,目前村內約有90余人通過項目建設就近就業,其中包括21戶32人貧困戶,根據工種差別月收入在2000-3000元不等。2020年項目投入運營后,預計可提供約300個就業崗位,首先保證貧困戶上崗就業,月工資約2500元。
記者 曲一歌濟南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