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問政山東丨多地電子證照能辦不能用 與先進省市差距大
(記者 辛振東)在31日晚播出的《問政山東·回頭看》特別節(jié)目中,山東省大數據局接受現場問政。早在2016年,濟南、青島、濰坊、威海四個城市就已經成為試點城市,開展證照梳理、電子證照庫建設等工作,要求在2017年12月底之前,基本實現制證系統(tǒng)和業(yè)務系統(tǒng)對接,電子證照和紙質證照同步簽發(fā)。那么,這幾個城市推進電子證照的相關工作進行得如何呢?
濟南高新區(qū)在政務服務領域采用區(qū)塊鏈技術,將政務服務中產生的各種電子證照實時沉淀到區(qū)塊鏈中,成為企業(yè)和辦事群眾的數字資產。濟南高新區(qū)管委會大數據辦主任陳波介紹說:“企業(yè)再來政務服務中心辦理其他業(yè)務的時候,他可以在手機端出示自己的數字資產,而不用再提交證明材料了。” 濟南市民朱女士前來辦理企業(yè)開辦手續(xù),35分鐘就拿到了營業(yè)執(zhí)照。朱女士說:“以前需要去名稱審核、登記、公章公安備案、刻章等幾個窗口,現在一個窗口就完成了。” 2018年8月,濰坊高新區(qū)首批電子證照目錄正式公布,八十八項證照徹底告別紙質材料,全部升級為電子版,電子證照系統(tǒng)的逐步完善,大大提升了企業(yè)和群眾的辦事效率。
然而,記者日前調查卻發(fā)現,省內一些城市的電子證照系統(tǒng)目前還沒有派上用場,電子證照的辦理和使用依然存在堵點。在青島市行政審批服務大廳,工作人員說電子證照用不了,甚至不知道電子身份證,施工許可證也不能頒發(fā)電子版。那么,青島市電子證照庫的建設情況究竟如何呢?青島市大數據發(fā)展管理局的工作人員介紹說:“電子證照庫前年就開始建了,大范圍用還沒開始。因為我們只負責建全市的數據庫,用還是各個部門自己用,部門自己說了算。”
記者在濰坊市走訪發(fā)現,當地大數據部門推出了一款名為“V派”的手機軟件,其中包含了電子身份證的申請注冊。然而,電子身份證二維碼在辦理自來水過戶業(yè)務和不動產登記時還不能使用。濰坊市自來水有限公司客戶服務中心的工作人員說:“電子身份證不行,我們這邊沒有這么個系統(tǒng)。”濰坊市政務服務中心不動產登記中心的工作人員也表示,身份證必須要原件,電子證件信息無法讀取。已經可以注冊申領的電子身份證,為什么無法在辦事處窗口順利使用呢?記者隨后來到濰坊市大數據局了解情況。濰坊市大數據局工作人員介紹說:“民生的基本上都做在這上面了,但實際上普及程度沒那么高,很多單位還沒上這套系統(tǒng)。”另外,記者調查發(fā)現,電子駕照的應用在省內多地同樣不能實現。
針對上述單位在電子證照推進工作中暴露出來的各種問題,山東省大數據局局長馬越男在問政節(jié)目現場回應說:“這些問題的共性實際上就是電子證照在技術上開發(fā)出來了,但是沒有用起來。電子證照的技術開發(fā)就是能不能實現亮證,技術工作做完了,就需要跟業(yè)務部門進行對接,業(yè)務部門需要把電子證照遷入其業(yè)務辦理流程。這里面需要改造系統(tǒng),還有一些設備需要更換。”
那么,對一些地市大數據局工作人員所反映出的電子證照的問題,就只能“干等”嗎?馬越男回應說:“等是一種不負責任的態(tài)度,所以我們要主動去跟部門對接,不能等著。我們前段時間承諾的30個證照開發(fā)出來,那就應該馬上跟部門進行對接。跟部門對接的過程,需要對業(yè)務系統(tǒng)和業(yè)務流程進行一些調整和優(yōu)化,需要一個過程。”馬越男還表示,技術開發(fā)出來不代表著結束,要主動與相關部門進行溝通,共同推動。
我省的電子證照推進工作與先進的省市相比,還有哪些差距呢?記者了解到,目前,武漢市民可以通過電子證照卡包手機軟件,將個人信息上傳到公安內網審批系統(tǒng)中,通過掃描二維碼,就可以使用電子身份證辦理相關業(yè)務。廣東省公安廳推出了居民戶口簿的電子證照,通過微信小程序,成功關聯居民戶口簿、電子證照后就可以通過手機出示和查看。在北京,建設單位在網上就施工許可進行申報,并將書面材料報送北京市住建委行政服務中心窗口,審批通過后,即可下載施工許可電子證照。在上海,“隨申辦”手機軟件不僅是大數據的落腳點,也是大數據的搜集端。市民可以通過該軟件的人臉識別等身份認證方式,制作自己的電子簽名,動動手指,事情就能辦成。目前,上海市電子證照庫已經上線了包括身份證、駕駛證、行駛證、居民戶口簿、結婚證等在內的多種電子證照。
馬越男表示,山東的電子證照工作與先進省市相比差距很大,既有數量上的差距,也有應用上的差距。下一步要實現30個電子證照的“亮證”使用,并且要對標先進省份,把好的做法拿來用。用一到兩年的時間,由“跟跑”實現 “并跑”,爭取在一些方面實現“領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