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人在“網上”走 事在網格辦:東營445項社會治理事項納入“一張網”
■全面整合各類部門網格,實行編碼登記、備案管理,實現空間全覆蓋
■建成全市統一的社會治理網格化服務管理信息系統,已整合部門數據800余萬條。建成網格化GIS地圖,全市實有人口、實有房屋、實有單位等要素信息全部上圖
■配備一支6100余人的專職網格員隊伍,將行政執法人員、志愿者等拉進網格工作團隊
10月18日清晨,廣饒縣花官鎮興安社區春園華小區內,網格員趙大燕配備著標準“網格員五件套”——藍馬甲、工作牌證、走訪筆記本、平安手冊、手機,邊走邊仔細查看。在一個角落,她發現有一個下水道蓋板部分缺失。拍照后,她迅速打開網格員專用手機,通過“東營網格通”APP,將照片、文字上傳至東營市社會治理網格化服務管理信息系統。“信息上傳后,像井蓋缺失這種問題,相關責任部門工作人員當天就會來現場查看,第二天就安裝。”趙大燕介紹。
作為東營市社會治理網格化服務管理試點單位,花官鎮5月份成功打造了全市首個鎮級網格化服務管理平臺。春華園小區居民程桓說:“小區里經常能看到身穿藍色馬甲的網格員走訪巡邏、清掃垃圾、排查隱患,特有安全感、幸福感。”“有事兒找網格員”已成為越來越多居民的口頭禪。
為提升基層社會治理能力和水平,2018年12月,東營市部署實施了“夯實基層基礎”三年行動計劃,制定《關于加強城鄉社區網格化服務管理工作的意見》,加快構建“多網合一、一體運行”的網格化社會治理體系,努力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
針對以往各類網格劃分雜亂、多頭管理職責不清、資源分散運行不暢等問題,東營市全面整合各類部門網格,全市地方和勝利油田、黃河三角洲綜合訓練基地等單位統一進行網格劃分,作為社會治理基礎單元固定下來,實行編碼登記、備案管理,實現空間全覆蓋、地域無縫隙。目前,全市共劃分基礎網格4010個、專屬網格2088個。整合基層服務管理資源,制定《全市社會治理網格化服務管理事項責任清單》,細化社會治理事項為7大類445項,將政法、環保、應急、城市管理、市場監管等涉及基層社會治理的30個部門相關工作,全部納入“一張網”。
每個網格員都是一名貼心“管家”。東營市實行網格員隊伍專職化,全市配備了一支6100余人的專職網格員隊伍,并成立培訓師資隊伍,創新組建河口網格學校、廣饒網格學院等培訓機構,壓茬開展教育培訓,提高了網格員的綜合素質和業務能力。網格員隊伍管理也實現制度化,全市建立網格員薪酬保障制度與激勵機制,積極拓寬網格員晉升發展的通道,有效激發了網格員工作積極性。
信息化平臺的搭建成為社會治理網格化服務的“信息高速公路”。東營市建成全市統一的社會治理網格化服務管理信息系統,融合綜治信息系統、“雪亮工程”視頻云數據以及各有關部門數據,為網格化服務管理提供大數據信息資源服務。目前已整合部門數據800余萬條,接入“雪亮工程”視頻監控2.6萬路。
網格員配備“東營網格通”手持智能終端,實現工作全程信息化,建成網格化GIS地圖,全市實有人口、實有房屋、實有單位等要素信息全部上圖。依托政務大數據平臺,實現與公安、應急、城管、人社、環保等部門信息系統互聯互通,為基層社會治理提供大數據信息資源服務。為了讓網格員上報的每一條事項都得到快速、準確處理,東營市細化網格員職責為8大類41項,同時明確職能部門任務,實現定格、定人、定責,按照“1+3+N”的思路,將網格員、行政執法人員、志愿者等都拉進網格工作團隊,實現了群防群治、共建共享。
群眾是全域覆蓋網格化治理體系實實在在的受益者。據統計,社會治理“一張網”工作體系運行以來,東營市共流轉辦理網格事件82萬余件,辦結率95%以上;4.3萬件公共安全隱患消除在網格,3萬余項群眾訴求解決在基層,人民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和滿意度不斷增強。(記者 賈瑞君 李明 通訊員 巴雷 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