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個獨具天才的藝術家——讀張錫杰的畫
大瓢·一刀·張錫杰 中國當代國畫家 中國當代書法家 中國當代篆刻家 中國當代瓷繪藝術家 中國當代陶刻藝術家 中國當代藝術理論家 中國當代藝術教育家
《大富貴》瓷本 2009年 景德鎮 90×180cm
《竹·四條屏》瓷本 2015年 博山 200×50cm×4
《壽齊天地》瓷本 2009年 景德鎮 90×180cm
郭志光 朱銘
張錫杰先生是山東師范大學美術學院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專攻花鳥,尤其擅長大寫意花鳥畫,亦擅書法、篆刻。其作品立意新穎,筆墨酣暢,大膽潑辣,不拘小節。
中國畫的大寫意畫風,是在宋元以后的文人畫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其審美意趣的理論基礎,恐怕還要追溯到魏晉以來的神韻上,南朝劉勰《文心雕龍》中提出的“思理為妙,物與神游”,就是指的這種以神馭形、任意馳騁的境界。在具體實踐上,宋代梁楷的“減筆法”,元代倪瓚的“尚意畫”,明代畫家提倡的“寫自己”,以及清代畫家八大山人、石濤、揚州八怪等人的作品,無不把畫家自身的思想修養與個性追求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他們不甘平庸,力求破格,或求稚,或求拙,或求簡,或求陋,形成中國文人畫藝術的前所未有的繁榮。
建國以來,黨對發展文學藝術的方針是“百花齊放,推陳出新”。它體現為尊重文藝規律、尊重藝術家的藝術個性、尊重藝術的創新精神。在這一方針指導下,五十年來,中國畫領域人才輩出、新潮迭起。尤其是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畫家的視野更為廣闊,思想更加解放,手法更加多樣,有許多中青年畫家脫穎而出,在當代中國畫壇上十分活躍,張錫杰便是其中之一。
張錫杰的寫意花鳥畫作品有著極其鮮明的個性和特色。面對他的畫,首先感到一顆不滿常態的求變之心,撲面而來的是作者敢于創新、執著求我的膽氣和魄力。如果在他的畫室看到他作畫,就更能理解他筆墨變化正是來自他作畫時的創作激情和超常投入。公平而論,張錫杰作畫并不是每一次、每一幅都能使他滿意,有時甚至屢畫屢廢,但他決不降格以求、馬虎從事。他的許多得意之作也往往是一鼓作氣之下的任性使氣之作。他的這種善于“野戰”的作風使他的畫總是那樣無拘無束、大刀闊斧,形成別人所不曾有過的那種粗筆濃墨、飽水艷色的淋漓組合。與那些四平八穩、工整秀麗的作品相比,很多人可能還不太習慣于他的畫風,或責之以亂,或拒之以野,其實,張錫杰藝術的審美價值正在于他的“似亂不亂”、“似野不野”、“亂中有序”、“野中求雅”的精神。以其所作《枇杷》為例,在放筆縱橫的幾枝樹干上,紅紅綠綠地點綴了幾枚果實,既非累累,也不圓潤,但卻有一股茁壯成長的虎虎生氣,令人頗感振奮。所以,曾經授業于他的一位先生為此畫題句曰:“未曾嘗果氣已吞。見錫杰此幀為之一振”。這絕非一般的溢美之詞,而是對作者敢于如此處理畫面一種始料未及的驚詫和贊許。
張錫杰是一位教師,他對教學十分認真,雖說大寫意的方法乃是“無法之法”,但他卻集古今大師佳作以為范例,條分縷析,剖剔入骨,積數年心血,寫成了《寫意花鳥畫布局》一書,于1998年正式出版。書中除闡述花鳥畫的一般規律之外,對構圖章法中的形式美法則,如開合、重疊、假借、用點、設色、畫眼、布白、對比、呼應,以及題款、鈐印等等,分析甚詳,是一本難得的好教材。
《莊子》中的《田子方》篇寫了一個“真畫者”,說宋元君招聘天下畫家,當眾考試,許多應試者都“受揖而立,舔筆和墨”十分緊張,而有一名遲到者卻“然不趨,受揖不立”大大方方地走了進來,宋元君派人去看他作畫,回來稟報說:此人“解衣般礴”,旁若無人,宋元君說:這才是真正的畫家呀!這個故事十分生動地說明了藝術家投入創作境界時的精神狀態,那種忘記了周圍一切,專注于作品之中的神情。這樣的狂迷狀態,往往為世人所誤解,甚至招來殺身之禍。所以杜甫就常常為他的那位狂放不羈的詩友李白擔心。他的《不見》一首即表此情:“不見李生久,佯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殺,吾意獨憐才。敏捷詩千首,飄零酒一杯。匡山讀書處,頭白好歸來。”可見一個獨具天才的藝術家要得到人們的理解,是多么不容易啊!
編輯:soul
責任編輯:崔翠 許小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