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地質穩定,濟南700年最強震5.5級
2月18日17時07分,在濟南市長清區(北緯36.47度,東經116.64度)發生4.1級地震。從歷史上來看,濟南并不是一個多地震的城市,也未發生過一些震級強烈的地震。
記者 劉飛躍
濟南地理位置好
歷史上未有大地震
資料顯示,濟南位于兩大地震帶的中間位置,再加上地處盆地中心區,濟南地質條件相對較穩定。濟南地鐵R3線的地震評估中提到,濟南處于地震震中網格的空白部位,缺乏強震產生的地質背景。歷史上地震規模較小,震級也較低。
從中國地震帶分布圖上可以看出,中國的地震帶和山脈走勢密切相關。從地理位置上看,濟南南依泰山,北跨黃河,背山面水,地處魯中南低山丘陵與魯西北沖積平原的交接帶上。濟南本身處于一個直徑大約150公里的隱形盆地中心區,盆地中心區構造通常有大面積的花崗巖山根,這奠定了濟南地質穩定性偏高的基礎。濟南最靠近渤海海岸的東面,有一個小型盆地,緩沖著來自海洋對其巖層的正面沖擊。
雖然濟南的中心區構造比較穩定,但也有較大的裂帶穿越,同時還被兩個中等盆地的環邊區裂帶穿越中心區局部地區。一個以臨沂為中心,一個以石家莊為中心。而中國地震帶主要分布在五個區域、共23條地震帶上。其中濟南所處的華北地震區有兩條地震帶與濟南有關,一條是郯城-營口地震帶,另一條是華北平原地震帶。巧合的是,不管是魯南的臨沂,還是華北重鎮石家莊市,都與濟南的直線距離為300公里。
雖然濟南未處在地震帶上,但1970年以來,濟南市及周邊地區小震不斷。1990年10月至2000年2月,章丘、萊蕪交界地區連續發生11次小地震。最近的一次在2011年,濟陽區發生了3.5級地震。而2019年度,濟南市地震監測中心記錄到濟南轄區共發生天然地震10次,最大為12月5日濟南市鋼城區1.6級地震。
小地震起著
緩解強震的作用
據悉,濟南范圍內共有10條斷裂帶,其中濟南主城區有4條斷裂帶:分別是千佛山斷裂,在千佛山以西,從黃河南岸一直到南部山區金牛山附近;文化橋斷裂,羊頭峪以北,長度較??;港溝斷裂,從郭店到港溝、到南部山區;東塢斷裂,從黃河南岸開始,經水坡村附近到劉智遠,一直南延到西營。另外6條主要在長清,自西向東分別是馬山斷裂、平安店斷裂、石馬斷裂、古城斷裂、仁里斷裂、炒米店斷裂。
濟南地鐵R3線的地震評估中提到,濟南市東距郯廬斷裂165公里,西距聊考斷裂80公里,處于地震震中網格的空白部位,缺乏強震產生的地質背景,因此,歷史上地震規模較小,震源小,震級亦低。近700年的地震史料記載,馬山斷裂附近發震4次,震級最高是1622年4月17日發生在長清一帶的5.5級地震,震源多集中在斷裂下盤北段,震級與平靜期紊亂無序。
其中,千佛山斷裂近600年來發震頻率略高,共發震8次,震級3-3.5級,震級無明顯增減趨勢。1978年9月25日23時濼口地震,震源14公里,為近期淺源地震。因震級低(3.1),沒有造成大的危害。另外,根據應變能釋放理論,千佛山斷裂小震頻發,將起著緩解強震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