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我省首批5家省級創新創業共同體啟動建設
9月18日,記者從省政府新聞辦舉行的發布會上獲悉,經省政府常務會議審議通過,我省首批5家省級創新創業共同體已啟動建設。
今年3月,省政府出臺了《關于打造“政產學研金服用”創新創業共同體的實施意見》,對共同體建設作出了頂層設計和制度安排。根據該實施意見,省財政將安排資金,根據創新創業共同體建設的目標績效,給予每個省級創新創業共同體最高5000萬元補助,并積極引導各市、高新區成立創新創業共同體基金,形成省市區聯動的投資體系,加快促進“政產學研金服用”融合創新。
打造創新創業特區
“首批啟動建設的5家省級創新創業共同體,將重點瞄準體制機制創新,努力打造‘四不像、四都像’的創新創業特區。”省科技廳黨組書記、廳長唐波表示。
據悉,首批啟動建設的5家省級創新創業共同體分別是:山東省激光裝備創新創業共同體,山東省無機功能材料與智能制造創新創業共同體,山東省聚合物新材料創新創業共同體,山東省海洋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中心,山東省微納傳感技術與智能應用創新創業共同體。
唐波認為,總體上,5家省級創新創業共同體體現了“頂層布局、地方特色、產業聚焦”,實現了“政產學研金服用”7要素緊密結合,既具備“產學研金”核心要素,又各具特色;既符合我省制定的八大發展戰略發展方向,又從不同方面滿足我省科技創新推動產業發展的戰略需要。
從區位分布看,這5家省級創新創業共同體分別位于濟南、青島、煙臺、棗莊。濟青煙作為我省新舊動能轉換“三核引領”城市,能夠充分發揮輻射、示范、帶動作用。棗莊作為老區和傳統產業轉型城市,具有較強的典型性和代表性。
從功能需要看,分別側重解決一個困擾我省產業發展的核心問題:激光裝備創新創業共同體側重推動產業升級,無機功能材料與智能制造創新創業共同體側重培育新興產業,聚合物新材料創新創業共同體側重壯大產業集群,海洋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中心著重解決海洋科技成果轉化貴、轉化難等問題,培育海洋經濟新動能,微納傳感技術與智能應用創新創業共同體側重促進產業鏈延長和交叉融合發展。
從主導要素看,分別突出了“政”“產”“學”“研”“金”5個方面創新要素的主導作用,體現了主導要素的差異化,有利于總結在市場化資源配置過程中起突出作用的創新因素,并應用于下一步共同體建設中。
從行業布局看,5家共同體涉及高端裝備、新材料、現代海洋、智能制造等我省新舊動能轉換重點產業領域,符合十強產業建設布局,體現了創新創業共同體對加快新舊動能轉換和海洋強省建設,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引領支撐。
成熟一個建設一個
省級創新創業共同體的推出備受矚目。按照我省“1+30+N”創新創業共同體體系的布局,將用5年左右時間,培育30家以上省級創新創業共同體。
“成熟一個、建設一個”,唐波表示,當前,我省創新體系整體效能還不強,科技創新資源分散、重復、低效等問題還沒有從根本上得到解決,創新體系不完善、創新要素活力不足、創新效率不高、科技成果轉化渠道不暢等問題已經成為制約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瓶頸,亟需通過體制機制創新,全面提升科技創新供給能力,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動力源泉。建設創新創業共同體就是這樣一種有益嘗試,通過科技與市場充分融合,利用市場的無形之手,更加高效、有力地推動科研成果產業化、新興產業規模化、規模產業高端化,加快形成科技支撐經濟發展、經濟反哺科技創新的良性循環。
下一步我省按照“聚焦一個產業、建設一種模式、打造一個生態、形成一個集群”的思路,充分發揮這5家共同體的樣板示范作用,再啟動建設一批創新創業共同體。通過一批批要素集聚、各具特色的創新創業共同體的建設,帶動山東全省“政產學研金服用”各要素加速流動、融合發展,形成市場有效、政府有為、企業有利、協同高效的創新創業環境,支撐經濟高質量發展。
全力推動建設“1+30+N”
隨著山東產業技術研究院揭牌成立,首批5家省級創新創業共同體啟動建設,我省“1+30+N”的創新創業共同體體系漸趨明朗。
其中,“1”即山東產業技術研究院,是前沿新興產業的策源地,是創新創業生態的建設者,是體制機制創新的樣板示范。“30”即省級創新創業共同體,是區域產業提質升級的強勁引擎,是創新創業生態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體制機制創新的特區。“N”即不同主體不同模式、不同路徑、不同方向的創新創業共同體,是緊密圍繞在“1”和“30”周圍的創新單元,是創新創業生態的有益補充。“1+30+N”各創新單元之間,是一種“縱向有支撐,橫向有聯系,縱橫有交叉,既可整編出擊,又可獨當一面”的新型網絡化體系。
唐波表示,省科技廳將努力營造“1”核心引領,“30”頂天立地,“N”鋪天蓋地的創新創業生態。
相關新聞
棗莊加碼5000萬元配套支持共同體建設
“棗莊市研究制定《關于加強“政產學研金服用”創新創業共同體建設的實施意見》,明確支持建設共同體的20條具體措施,將給予共同體5000萬元的配套支持,市新舊動能轉換基金優先支持共同體建設。”在今天省政府新聞辦舉行的發布會上,棗莊市委副書記、市長石愛作表示。
首批啟動建設的5家省級創新創業共同體中,棗莊摘得濟青煙“三核”外的唯一一家——山東省無機功能材料與智能制造創新創業共同體。據悉,該共同體已落戶棗莊并建成運行。
“力爭通過3到5年的時間,將功能材料產業打造成千億級規模。”石愛作說。據介紹,棗莊市加大要素投入,幫助共同體完善創新創業設施,為共同體提供10萬平方米的標準化中試實驗室及廠房,提供2平方公里的產業轉化建設預留土地,全力支持共同體建設科技研發平臺、人才發展平臺、公共服務平臺、成果轉化平臺等四大平臺。支持共同體成員單位積極承擔國家和省、市重大科技專項,通過多要素聯合發力,破解制約產業創新發展的“卡脖子”難題,全面提升企業創新能力和市場競爭力。
棗莊市委、市政府出臺了多個文件,吸引技術創新人才。棗莊市政府對于共同體建設中引進的高層次創新人才及團隊,將給予50萬元至500萬元的資金支持;對建設的國家和省級各類創新平臺,給予50萬元至100萬元的資金支持。此外,石愛作表示,“支持共同體探索實施更積極、更開放、更有效的創新人才引進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