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全國唯一試點省份!山東省對危化品重大危險源實現動態感知、實時預警
8月15日,全國危險化學品安全生產風險監測預警系統建設現場座談會在青島舉行。山東是危險化學品風險監測預警系統建設的全國唯一試點省份,今年10月,上述系統將在山東率先建成運行,實現對危化品重大危險源的動態感知和實時預警。
從全國看,安全生產執法檢查當前主要依靠經驗和主觀判斷。因缺乏專業力量,檢查時聘請專家參與是慣例,但后者偏重現場,對企業安全生產本質能力及系統性問題掌握有限。日前對青島、濰坊20家企業(含酒業、機械加工、化工、非煤礦山、輕工、冶金等行業)的問卷調查顯示,去年一年內接受檢查次數最多的能達到46次,被處罰的只有2家合計3次,往往安全狀況越好的,被執法檢查次數越多,充分反映出傳統執法檢查缺乏導向性、執法檢查效率偏低。
危險化學品風險監測預警系統,是通過在企業端部署物聯網采集設備,實時采集儲罐溫度、壓力、液位、有毒有害監測等關鍵參數和值班監控中心圖像以及重大危險源罐區的視頻圖像,并通過衛星影像對重大危險源風險進行精準定位。這些“動態精準畫像”數據,結合企業周邊人口密度、存儲介質的性質和存儲量等固有風險,最終能自動提供重大危險源動態風險,自動生成包含預警原因、風險態勢變化等內容的分析評估報告,向省、市、縣(園區)、企業進行預警。
以風險等級最高的紅色預警為例,系統運行后,將同時向省、市、縣(園區)、企業4個層級即時推送,未處置降級前,每30分鐘將推送一次預警信息。企業可通過監測預警系統及時了解重大危險源風險動態,從被動應急處置向提前預防、管控風險轉變。應急管理部門,則一方面能實時監督企業是否消除風險隱患,另一方面可更有效地分配監管力量。據山東省應急廳總工程師張秀文介紹,系統試運行至今,較好地實現了從“要我安全”的監督落實向“我要安全”主動管控轉變。
截至目前,全省443家涉及一、二級重大危險源企業全部安裝數據采集設備,365家一級重大危險源企業全部接入系統,接入率100%,81家二級重大危險源企業已全部安裝物聯網采集設備,監測數據接入率達到85%。323家企業的視頻信號全部接入,接入率為73%,并初步試點接入了5個鐵塔高空瞭望點的視頻,基本完成《國務院安委會辦公室應急管理部關于加快推進危險化學品安全生產風險監測預警系統建設的指導意見》要求的建設任務。
作為全國唯一試點省份,山東已在建設過程中探索出不少可復制推廣的經驗模式。據了解,企業端設備費用由政府承擔,企業提供標準接口、具備連接互聯網的條件,除完善自身監控系統外,無需其他資金投入。打消企業顧慮的同時,山東又明確,使用監測預警系統,并非代替企業操作人員對某個報警點進行報警監控,而是通過綜合分析企業的安全風險,強化對企業的動態監管,這又較好打消了基層監管顧慮,加快了系統建設進度。
目前山東共有危化品生產企業1935家,除生產總量大、門類多、分布廣、戰線長,且當中85%為中小型企業,多品種交替生產、間歇式生產、跨行業經營情況較突出,安全管理水平不高。記者了解到,在已完成一、二級危化品重大危險源罐區監測預警的基礎上,力爭在今年底前,山東將接入全部三、四級重大危險源罐區,并將監測預警范圍逐步擴展到生產裝置等,實現全覆蓋。
此外,在目前危化品安全生產風險監測預警試點先行的基礎上,山東還將逐步擴展到非煤礦山、地質災害、森林防火、城市安全等全行業領域監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