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好品山東|乳山牡蠣的“蠔“門之路
日前,山東省政府發布第一批223家“好品山東”品牌,乳山牡蠣榜上有名。從以往的“論堆賣”到現在的“論個賣”,短短幾年,憑借出產品質好、品種優、品牌響的牡蠣,山東省乳山市躋身全國牡蠣產業新高地,成為名副其實的“中國牡蠣之鄉”。2021年,乳山牡蠣養殖海域面積60萬畝,養殖產量50萬噸,養殖產值50億元,居全國縣級單位首位。
乳山,位于北緯37°的山東半島黃金南海岸,擁有近200公里的海岸線,一類海水水質可利用海域170萬畝,是世界頂級牡蠣產區之一。適宜的溫度、鹽度和肥沃的水質以及豐富的基礎餌料,是乳山牡蠣具備了個頭大、肉質爽滑、味道鮮美等品質,且每百克蠣肉中所含蛋白質、脂肪、鋅、鐵、錳、銅等微量元素均尤與同類產品。
乳山牡蠣養殖始于上世紀70年代,經歷了由“春播秋收”向“秋播春收”養殖方式轉變的艱難探索之后,產業規模逐年做大,從業人群數量逐年增多。已初步形成育苗育種、養殖、加工、銷售、廢棄物利用、包裝輔料、文化旅游七大關鍵環節產業鏈,全產業鏈產值過百億元;產業上下游有效帶動2萬余名從業者年均增收近12億元,實現了漁業增效、漁民增收,成為山東“一縣一業”的樣板和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
乳山是世界上首個采用外海離岸浮筏吊籠養殖牡蠣的地區,牡蠣的外海離岸養殖,既保障了產業的規模化發展空間,維持了海洋生態的平衡,又提升了牡蠣品質。
但近年來,隨著養殖規模的不斷擴大,一系列海洋生態環境問題逐漸出現。為有效解決海岸帶養殖“擠臟亂”問題,乳山市規劃打造了牡蠣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區,堅持規范管理與岸線修復相結合,采用“統一規劃、統一管理、統一標準、統一運營”的方式,對分散的傳統牡蠣養殖作業區集中規范管理,從根本上解決養殖企業(戶)自行分散清洗加工造成的環境問題,推動牡蠣產業規范有序長遠發展。
種子是農業生產的“芯片”。山東省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加快推進種業振興。在海產品領域產出更多“山東好品”,需要進一步提升水產種質資源保護水平和種業創新能力。
近年來,為推進牡蠣產業健康可持續發展,乳山市與中科院海洋所、中國水產科學院黃海所、中國海洋大學等多家高校、科研院所建立技術合作,通過培育引進新品種、改善養殖結構等方式,不斷優化升級牡蠣品種,重點引進推廣了三倍體牡蠣,選育了“海大1號”、“海大2號”、“海大3號”、三倍體長牡蠣等新品種,牡蠣良種覆蓋率達90%,提高了乳山牡蠣的品質,搶占了高端消費市場。
“三倍體牡蠣可以全年生長,而且個頭更大,肉質更肥美,大的能長到成人手掌這么長,基本都是論只賣,一只新品種牡蠣抵得上普通牡蠣一斤的價錢。”乳山潤豐牡蠣養殖合作社社長王志剛說。
2020年,乳山市還與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合作創建中國(乳山)牡蠣產業研究院,項目聚焦基因育種、健康養殖、活性物質提取等牡蠣產業增值關鍵環節,發揮研究院科技研發、眾創孵化技術轉移培訓等綜合優勢,打造特色化海洋產業創新平臺,推動牡蠣產業高質量發展。
為提高產業標準化水平,保障產品質量安全、提高行業話語權,制定了山東省地方標準《地理標志產品 乳山牡蠣》,將生鮮牡蠣升級為標準化產品,確保乳山牡蠣標準一致、品質如一;為保護乳山牡蠣品牌,制定專項品牌保護方案,規范“乳山牡蠣”商標的授權使用,統一“乳山牡蠣”品牌形象標識,設計一組“乳山牡蠣”圖形和語言Logo,作為乳山牡蠣對外宣傳、產品包裝的統一品牌形象標識,促進“乳山牡蠣”高端品牌形象的塑造,拉升品牌價值,引進國際首創的基于“三方同權”下的三維空間信息合成、液體可變色防偽標識、區塊鏈證據存儲于一體的防偽技術,建設了全國首個牡蠣防偽溯源體系,讓每一件牡蠣產品帶上可溯源查詢的唯一身份標簽,實現來源可查詢,去向可跟蹤,真假可辨識,責任可認定。
目前,“乳山牡蠣”已在全國形成了品牌領先優勢,是中國牡蠣產業一張靚麗的名片。2009年“乳山牡蠣”注冊為中國地理標志證明商標;“乳山牡蠣”先后榮獲“最具影響力水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山東省優秀地理標志產品”“中華品牌商標博覽會金獎”“中國自主品牌博覽會山東上榜品牌”“山東省知名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山東地標名片”;乳山市被授予“中國牡蠣之鄉”并入選“首批山東省特色農產品(牡蠣)優勢區”“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示范區”。 (逄鑫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