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點畫跳躍與字里行間的澄凈——王克的書法悟境
近報《10版》
漢代楊雄謂:“書,心畫也。”是知書法之妙,在于抒情達興。此情此性,既在于書寫之內容,亦在于書寫之形質,歷代所傳名家名品,無不如是。王羲之《蘭亭序》,滿篇飛動,愜意率性;顏真卿《祭侄文稿》則干裂秋風,滿紙悲憤。
誠然,古今之書者,雖時代不同,世事各異,然其以書達意、以書傳情則未有變化,雖今之書風千變萬化,除卻追奇務怪者,書法,仍是心性表達之重要方法及形式,即“心畫”者也。
年輕書者,濟南書生王克亦習此道。尤其近年,潛心抄寫經文,主要用功處,在于《心經》與《金剛經》,或已幾百上千部之多,其點畫跳躍、字里行間,溢滿誠意。我與王克多年相識,既有同學之緣,亦有朋友之誼。由于各種因緣使然,我多次拜訪王克位于泉城五龍潭工作室,常見其伏案靜書,此情此景,恍若隔世,泉城都市之喧囂,全然置于室外,而獨享窗內之寧靜、抄經之幸福。焦袁熹《此木軒雜著》曾言“善書者,以書寓畫,錐沙、印泥、漏痕、釵腳,皆畫法也。”我想,于此方寸之間,是全然享受此中點畫間的快樂,還是享受點畫之外的幸福與澄凈,唯有其本人知之,此亦“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書法抄經,并非罕事,古人多有抄經者,今亦不乏其人。然今之抄經者,多以抄經為途徑,目的則多宣揚其書法藝術,此或降低了抄經之實益,而得枝末之收獲。若將其翻轉,以書法為途徑,以抄經為目的,或可有不可見之益處。而此,則非我之俗眼可見。
嘗記多少聰明豪杰,窮盡其一生精力,最終不得不轉向更高層次的內省:孔子晚年研《易》,是為了知49年之非;蘇軾及白居易,晚年亦專研佛學;即如近代弘一法師,以書寫經,曾受印光法師呵斥:文人習氣不除,塵不得出。弘一法師當下大悟,隨棄一切文字詩詞歌賦等,唯留書寫,不為書法,只為抄經,遂無煙火氣矣!
此或可與唐代書家張懷瓘之“書之為征,期合乎道”,不謀而合。
如此書寫,一筆一畫,全然恭敬,是書寫,亦非書寫者矣!至此,我突然想到曾讀過的一幅對聯:“不因果報方行善,豈為功名始讀書”,若以此聯自檢,或可恍然大悟,書寫之道,或不僅在于書寫自身,書寫是徑,達心則是目的。
文/劉明亮 中國藝術研究院文學(藝術學)博士
齊魯師范學院美術學院教授
書法家 王 克
王克,字還一。山東文典藝術有限公司董事長、國家級藝術品鑒定師、中國書法藝術家協會會員、中國收藏家協會會員、山東省中山書畫院副秘書長、山東職業經理人協會常務副會長兼法人代表、山東省醫養健康產業協會人工智能分會會長、山東省當代藝術教育研究中心研究員、山東省文創產業專家、山東省海峽兩岸經濟文化發展促進會第三屆理事會理事、濟南文藝志愿者協會會長、濟南市政協委員、濟南市文史委員、濟南老子道學研究會副會長、濟南市威海商會副會長、濟南市臺屬聯誼會副會長、齊魯工業大學創業導師、中國新聞社山東分社2015年度新聞人物、2016年山東百佳創業導師。
書 法 作 品 賞 析卓有清明爭麗日, 巍然大節若靈光 68×136cm
臨金文 136×68cm
孫過庭書譜 97×180cm
孫過庭書譜局部
孫過庭書譜局部
波羅蜜多心經 50×20cm
傳家有道惟存厚, 處世無奇但率真 136×22cm×2
讀書耕月 34×136cm
書以載道 34×136cm
篆刻釋文:還一居士
篆刻釋文:長樂無極
篆刻釋文:世南畫印
佛像